2022-03-01 撰文·林歆惠 營養師
面對食安風暴,這些營養素你備齊了嗎?
自2019年開始,
聯合國宣佈每年6月7日
為世界食品安全日
(World Food Safety Day),
強調食品安全人人有責,並呼籲民眾安全、營養的食品是日常中的必需 品。食品安全是營養健康的基礎,由於氣候變遷、土壤貧瘠,甚至到貿易全球 化等因素,使得食品從生產製造到供應販售,皆可能面臨細菌、病毒、寄生 蟲、農藥、重金屬、塑膠微粒、輻射污染、食品添加物等等威脅,不安全的 食品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如:腹瀉、病毒性疾病、生殖和發育問題、癌 症等200種以上的疾病!甚至直到今日,世界上仍有10分之1的人因為食用受 污染的食物後導致生病。
臺灣從1979年相繼發生「米糠油中毒」、「假酒」事件,進而引發國人對食品 安全的重視,陸續也發生著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含有瘦肉精及四環素的肉品、塑化劑、黑心油、銅葉 綠素、毒澱粉、重組肉等等,而層出不窮的食品添加物超標及非法添加物也常公告於各縣市衛生局稽核 專賣店、傳統市場、連鎖超市、大賣場等不合格的名單中。為了讓民眾也能學習自我把關食品安全,各 縣市衛生局不定期提供簡易快篩試劑,讓民眾可在家自行檢測豆製品、魚肉煉製品、米麵、乾貨等食 品,確認是否含有殺菌劑(過氧化氫)、工業色素(皂黃、二甲基黃、二乙基黃三合一)及食品中漂白 劑(二氧化硫)等超標疑慮,為自身健康把關。
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共有700多項,非法食品添加物更是數不勝數,且並非所有合法及非法添加物皆 可由肉眼辨別,快篩試劑檢測品項也不全面,絕大部分仍需靠政府及相關單位的實驗室檢驗才可得知。 以一般外食上班族的飲食型態來分析,每天大約會吃下70-80種食品添加物,其中品質改良劑、色素、 調味劑、防腐劑以及增稠劑⋯⋯等等,這些添加物已成為台灣人的頭號過敏原,而且有的添加物長期食 用不僅影響肝、腎代謝,甚至會引起癌症。雖然食安政策對不肖業者的規範不斷完善,但是已購買或已 食入這些不安全食品的消費者保障又在哪呢?
不同營養素有助於身體各部位解毒作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營養醫學的神奇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