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欄

約90%儲存在人體脂肪組織及肝臟,這篇文章將帶您一起探索維生素E的神奇魅力!

Q:萬里挑E如何選擇? A:選擇麥胚來源

維生素E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由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因此人類必須透過飲食來獲得,以芡實、榛果油、葵花籽油、葵瓜子、黑芝麻油等含量較多[2]。維生素E共有八種異構體,分別為α、β、γ、δ-生育酚(Tocopherol)及α、β、γ、δ-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其中最具生物活性的型式是α-生育酚,然而其他鮮少被提及的異構體亦重要,如:β、γ及δ-生育酚能透過不同路徑清除自由基並抗發炎;α-生育三烯酚具神經保護作用;δ-及γ-生育三烯酚具有強大抗癌作用[3]。值得一提的是,同時擁有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的食物卻是大麥、燕麥、大米、黑麥及小麥等穀物,尤其在麥胚的含量較高[4]。

Q:E定要選天然來源嗎? A:天然好吸收

天然及合成維生素E主要區別在於分子的立體結構,以α-生育醇為例,天然僅一種全右旋構型(RRR-α-生育酚或d-α-生育酚),而化學合成過程中會產生八種(RRR、RSR、RRS、RSS、SRR、SSR、SRS、SSS)難以分離的全外消旋立體異構體混合物(dl-α-或all-rac-α-生育酚)[5],雖然天然及化學來源皆具有相同體外抗氧化活性,但只有R開頭的構型(RRR、RSR、RRS、RSS)才能被人體完整利用[6],簡單來說合成維生素E的有效含量僅占天然維生素E的50%。此外,化學合成的生育三烯酚的產量及純度也偏低[5]。

α-生育醇具高生物活性為人體主要的利用型式,目前以α-TE(α-生育醇當量)及國際單位(IU)表示維生素E的活性單位,由下表[7]能看出天然維生素E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率。研究亦發現天然維生素E吸收率比合成高3.42倍[8],甚至在體內保留率高2.7倍[9]。

Q: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E?

衛福部建議19歲以上健康成年人每日維生素E攝取12毫克α-TE、上限攝取量1000毫克α-TE,然而,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13],維生素E是嚴重攝取不足的營養素之一,6歲以上國人僅6-7成達建議量,且女性攝取量遠不足男性。維生素E主要功能涵蓋全身組織器官的抗氧化,缺乏症狀不像其他營養素專一,所以難以單從臨床症狀判斷為維生素E缺乏,而且輕微缺乏維生素E幾乎不會立即出現症狀,但卻會在幾十年後顯現出來,如:不孕、免疫系統異常、神經退化性疾病、肌肉無力萎縮、心血管疾病及溶血性貧血[14]。

由於脂溶性營養素吸收需要長時間甚至數月,才能達到最佳穩定狀態,卻會受攝取來源、生活型態、遺傳因子、疾病因素及藥物交互作用等影響,使維生素E在腸道吸收率存在20-80%的個體差異[15]。營養素的需求並非終年固定,應依不同生理狀態與環境調整,因此研究建議最佳攝取量應高於一般參考攝取量[16]。

Q:維生素E吃過量會不會有中毒的風險?

研究發現每日攝取不同劑量天然來源的維生素E(低:<5 mg、中:10-50mg、高:>1000 mg),人體會藉由運輸及代謝自動調節體內維生素E濃度,且不會在肝臟或肝外組織累積並中毒[17]。

營養師貼心提醒,建議挑選天然成分且不添加香料及防腐劑,並優先選擇美國FDA監督、有機製程認證及遵循cGMP規範的營養醫學等級補充品,搭配專業人士的建議攝取符合需求的劑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