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欄

首先,關於蹲下再站起來,常常導致眼前一片漆黑和暈眩,到底是不是貧血的跡象?這可不見得,這種情況通常是「姿勢性低血壓」所引起,蹲下時心臟輸出的血壓較低,站立時,心臟必須馬上加壓供給大腦血液,調節血壓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就會造成「眼前一片漆黑」的症狀,想要改善並不難,只要放慢速度、緩緩起身,讓心臟有足夠時間加壓血液至大腦,就可以避免這種惱人的天旋地轉了。

平時也很多人會詢問:「營養師,我貧血是不是要補鐵?」,但其實這句話是常見的錯誤迷思,鐵質雖然為紅血球重要的製造原料,但是貧血種類很多,必須先確認貧血的原因是什麼,才能夠對症下藥,有的人是先天性的地中海型貧血、有的是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或是慢性疾病如慢性腎衰竭和甲狀腺功能不足所導致,並非都是缺乏鐵質所引起,倘若一昧地補鐵,反而會有鐵質過量之虞。

如果懷疑自己有貧血問題,可站在鏡子前面翻開眼睛下眼瞼,觀察下眼瞼顏色,接著進一步翻開下唇,觀察牙齦和下唇黏膜顏色是否正常,倘若蒼白缺乏血色,那就要擔心可能為貧血徵兆,可進一步就醫詳細檢查,透過完整血液報告的分析,才能接受正確的治療。關於貧血的問題一籮筐,讓我們接著看下去,一起了解有關貧血的基本常識吧!

貧血是什麼?

人類紅血球的壽命約為120天,期間會不斷汰舊換新,老的紅血球會被分解、新的則由骨髓製造,若供需發生失衡,就可能發生貧血問題。

常見貧血類型?

人類紅血球的壽命約為120天,期間會不斷汰舊換新,老的紅血球會被分解、新的則由骨髓製造,若供需發生失衡,就可能發生貧血問題。

缺鐵性貧血:

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也是女性普遍的問題,女性因為有月經失血,所以較男性容易有貧血問題。據衛服部國民營養狀況調查,台灣13∼34歲女性普遍缺鐵,美國的統計則指出,15%生育年齡的女性和30%的孕婦有缺鐵性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

和缺鐵性貧血截然不同的病理機轉,此疾病屬於遺傳性,因紅血球被破壞產生溶血,引起貧血發生,此種貧血就不適合胡亂補充鐵劑,長久下來可能鐵質沉積,恐導致心血管疾病或肝功能異常。

巨球性貧血:

屬於維生素B12和葉酸等營養素的缺乏,紅血球沒辦法正常分裂,導致巨球性貧血發生。

會有什麼症狀?

頭暈、臉色蒼白、疲倦、心悸、免疫力下降、體力變差、難以專注和活動容易喘等都是常見且易忽略的症狀,除了上述自我檢查眼瞼及下唇之外,建議到醫院做完整血液檢查,包含血液鐵量(Iron)、總鐵結合能力(TIBC)、鐵蛋白(Ferritin)、血色素(Hb)、血球比容值(Hct)、平均紅血球體積(MCV),倘若懷疑有地中海型貧血,需確認是甲型或乙型地中海型貧血,及嚴重程度,再對症下藥。

營養師,我該怎麼做?

1. 攝取鐵質補充劑:

因為人體對於鐵的吸收率不高,補充鐵質若只透過飲食,往往會有缺乏之虞,尤其長期茹素、孕婦和有月經的女性,更應該補充鐵質補充劑。

補充劑建議挑選原則

● 磷酸鐵型式:相較硫酸鐵而言,不易引起腸胃道的副作用。

● 含有維生素B群、C和植物精華之複方:造血除了需要鐵之外,維生素B群更是不可或缺的血球合成原料,維生素C可以將鐵轉換成較易吸收的型態,植物精華則做為抗氧化劑,維持紅血球完整性。

● 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將Fe3+還原為Fe2+,讓腸胃道更易吸收鐵質。建議選擇自西印度櫻桃、玫瑰果粉萃取之天然型式維生素C,吸收率相較於合成維生素高,且複方添加覆盆莓及柑橘生物類黃酮,可以讓維生素C更有效被身體吸收利用。

2. 攝取富含鐵質食物:

主要來源為牡蠣、肉類和動物內臟,通常顏色越紅,含量越高,但仍需適量攝取,避免吃進過多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也可以選擇紅莧菜、黑芝麻和紫菜,並在餐後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柑橘類、莓果類和鳳梨等,促進鐵質吸收利用。

3. 減少鐵質干擾因子:

與咖啡會降低60~85%鐵質吸收,所以素食與缺鐵者減少飲用,或者與鐵質補充劑間隔一小時以上,避免影響鐵質吸收。

資料來源:
Jafarbegloo, E., Ahmari Tehran, H., & Dadkhah Tehrani, T. (2015).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of Ferrous Sulfate in Pregnant Wom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17(8), e15001. doi:10.5812/ircmj.15001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專題討論《雙果糖酐促進鐵質生物可利用率之探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