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撰文·施雅韻 營養師
「營」向健康「心」生活
眼睛累了,可以閉目養神緩解疲勞。
身體累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體力。
那如果「心臟」累了呢⋯⋯?
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的疫情仍持續蔓延,各國醫學專家也發現除了肺部以外,病毒也會對 心臟和周圍組織造成損害,引起心律不整、急性冠心症甚至心臟衰竭,倘若患者本身就有心臟血管相關 疾病史,更有可能加劇心臟疾病的併發症而喪命。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心臟衰竭發生率逐年升高,平均每25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其中住院率及致死 率最高的為「心臟衰竭」。根據2017台灣「心臟衰竭登錄計畫」資料顯示,每年全台約有逾7萬名患者因 心臟衰竭住院,超過三成半年內會再次住院,五成以上在5年內會因病情惡化而奪命,致命風險遠高於許 多癌症。
心臟就像人體的發電機一樣,夜以繼日透過不斷的收縮、舒張,將血液中的氧氣與營養素輸送到全 身各個細胞、組織及器官,並將身體代謝廢物攜帶至肝臟、肺部、腎臟排除,以維持生命正常機能運轉 。當馬達開始出現疲乏,心臟功能變差無法推動足量血液維持身體所需,長期下來出現無力的情形即為 「心臟衰竭」。因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不足,器官組織相對缺血、缺氧又缺營養,使患者出現 累(疲倦無 力)、喘(呼吸困難)、悶(胸口悶痛)、腫(下肢水腫)等症狀,但因病狀與許多疾病相似,較容易 被忽略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因此建議若有出現上述「累、喘、悶、腫」現象時,應儘快至醫院進一步 做心肺功能檢測以釐清病情。
1 年長者
2 先天性心臟疾病
3 心臟疾病家族史
4 心臟瓣膜疾病(辦膜狹窄或閉鎖不全)
5 心臟相關疾病(例: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律不整)
6 肥胖、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腎臟病
7 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心肌發炎
8 長期營養不良使心臟功能變差
心臟衰竭治療目標為透過醫學、營養、護理、復健等多面向來幫助患者減緩疾病的惡化及維持生活 品質,「營養醫學」即為結合營養學的知識應用在醫學技術上輔助疾病的治療,讓病患擁有更好的預後 、提高存活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在營養醫學中有哪些科學實證的營養素能輔助改善心衰竭患者的 病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