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欄

一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俗稱過動症,目前被認為是兒童中常見的神經認知行為障礙疾病,影響著全球 3-10%的學齡兒童,在台灣6-18歲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盛行率為7.5%,但就醫比例卻僅有三 分之一。

目前醫界尚未定論導致ADHD的確切成因,可能與遺傳、早產、出生體重較輕,或是媽媽孕期間暴 露在危險環境中,如抽菸、酗酒、濫用藥物、感染、鉛中毒及承受壓力,與孩童腦部損傷等因素有關。 也有研究發現食用人工色素、精緻糖和過敏體質皆會導致ADHD發生。

ADHD孩童的腦部前額葉、皮質下腦區和腦部多個區域發展成熟時間較一般孩童晚,同時也觀察到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的分泌及調節失去平衡,造成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動作及情緒,不能專心、無法有計畫的思考、閱讀障礙、常忘東忘西、坐不住、拖拖拉拉及衝動的表現。

如何判別家中寶貝是ADHD?

ADHD需由專業醫師長時間問診及觀察才能確立診斷,臨床上分為三種類型:注意力不足型、過動 -衝動型與複合型。

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臨床診斷標準(DSM-Ⅴ)為:孩童在12歲以前表現出數種注意力不足或過動 -衝動的症狀及行為(參考下表),且在二個以上的環境都能觀察到,並至少持續6個月以上。

如果不治療,長大自然會好嗎?

成年後大部分孩童腦部皮質成熟度與一般人相近,過動情形將逐漸獲得改善,但注意力不集中、衝動症狀仍可能持續存在。然而7-15歲孩童正值學習和發展人際關係時期,倘若家長不願帶孩子就醫或延遲就醫,將如同煞車失靈的車子般,損害孩子的自信心及人格正常發展,引發焦慮、憂鬱、拒學、輟學、叛逆或暴力行為,嚴重甚至發生無法挽回的犯罪問題。其實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十分聰明,如果能及早發現ADHD孩童,給予適當的輔助治療,除了減少他們未來發展出負面心理行為,還能幫助他們克服學業與人際關係方面的困難,找出他們的優勢。

該如何協助家中寶貝呢?

目前在ADHD的治療方式以多元治療模式,藥物配合心理、認知行為治療,而家人的情緒、態度與行為更是重要關鍵,每個孩子均有獨特的特質,處理方式也不相同,建議家長可尋求專業人員諮詢和評估,才能依照不同的狀況和需求給予孩子適合的輔助方向。當決定給予藥物治療時,因兒童對藥物反應都不同,需特別注意可能的副作用,例如頭痛和胃痛、胃口變差、失眠,若使用中樞神經活化劑藥物的 兒童應定期測量身高體重,避免副作用造成胃口變差而延遲寶貴的生長時期。

營養輔助小尖兵:

營養師也提供具有科學實證的4種與ADHD相關的營養素給大家。

在日常生活中,請別忘了避免含人工色素和精緻糖,像是糖果、甜點、果醬和碳酸飲料等,並培養家中寶貝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營養均衡並適當的運動也是改善ADHD症狀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DSM-Ⅴ
StatPearls–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Last Update: July 1, 2021.
Nutrients. 2021 Jan 16;13(1):249.
J Clin Med. 2019 May; 8(5): 709.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18 Mar;59(3):232-246.
PLoS One. 2016 May 27;11(5):e0156432.
Front Neural Circuits. 2014 May 21;8:53.
Neurotherapeutics. 2012 Jul;9(3):59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