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1 撰文· 顏薇鸚 營養師
遠離塑膠危害的營養法寶
什麼!大腦內塑膠累積量
竟相當於一支塑膠湯匙!
根據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研究分析52具遺體中發現肝臟、腎臟、大腦中
含有大量的微塑膠及奈米塑膠,
其中大腦的塑膠含量更是肝腎的7-30倍之多
現代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塑膠製品,長期接觸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呢?塑膠微粒與塑化劑之間有什 麼相關性呢?在生活飲食又有哪些因應對策呢?快跟著營養師一探究竟吧!
生活所接觸到的塑膠製品,如:輪胎、塑膠餐具、塑膠袋、人造纖維織物、口罩、濾茶袋……等等,塑膠廢 棄物無論是經由焚燒、掩埋仍不易被自然分解回歸循環使用,而是以更微小的顆粒存在,也就是塑膠微粒, 所以塑膠又稱為「萬年垃圾」。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的定義:
「微塑膠(Microplastic)」: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約等於一顆黑芝麻大小。
「奈米塑膠(Nanoplastics)」:直徑小於1微米(0.001毫米),肉眼幾乎無法察覺。
這些塑膠微粒本身具有吸附、釋出有害物的特性,如:重金屬、農藥、塑化劑、多氯聯苯、戴奧辛等環境荷 爾蒙,還能作為病毒、細菌與黴菌的載體,此外,塑膠微粒也有滲濾(Leaching)現象,塑膠中所含的有毒物質 也會隨時間慢慢滲出到環境中【2】進入生物體內累積。直徑小於1.5微米的顆粒可以進入人體循環系統到達 各個器官;甚至大小如同新冠病毒的奈米塑膠顆粒,還可以穿透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使吸附的 有毒物釋放,進一步造成腦部深層的危害。
塑化劑(Plasticizers)又稱增塑劑、可塑劑,是一種可以增加材料柔軟性或是讓材料液化的添加物,是許 多石油化工產品的成份之一,塑化劑已經 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環境荷爾蒙,也就 是「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塑化劑的 種類繁多,其中使用量最高的是鄰苯二甲 酸酯類(Phthalate),依分子量大小又可 以區分為【3、4】:
低分子量:大部分用在化妝品、保養品、 清潔用品,以維持香味、顏色及光澤。
高分子量:大部分用在塑膠製品、建築 材料,會穩定的擴散到環境中。
最後營養師提醒大家,營養素選擇百百種,想要遠離塑膠汙染要格外注意,建議挑選符合美國食品製造 標準、擁有美國有機製程認證、褐色玻璃瓶包裝的營養醫學等級補充品,遠離塑膠威脅並不難,只需營養知 識用起來。